攀遍悬崖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
本文摘要:良 工 巧 运 回 天 手 记来自沂蒙山区的青年雕刻工艺师韩书凡 王玉琪 罗功龙 1988年4月6日,北京中国美术馆三楼东厅,韩书凡石刻作品展正在举行。 一位身穿咖啡色西装,中等身材的年轻人,站在展厅门口,用一口纯朴的沂蒙山区口音,同身旁的人轻声交谈。他就
良 工 巧 运 回 天 手
——记来自沂蒙山区的青年雕刻工艺师韩书凡
王玉琪 罗功龙
1988年4月6日,北京中国美术馆三楼东厅,韩书凡石刻作品展正在举行。
一位身穿咖啡色西装,中等身材的年轻人,站在展厅门口,用一口纯朴的沂蒙山区口音,同身旁的人轻声交谈。他就是韩书凡,一位从沂蒙山区小村庄中走出来的青年雕刻工艺师。此刻,他创作的230多件石刻艺术精品正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,从他们不时发出的阵阵惊叹,不难看出他获得了成功。此时的他,又在想什么呢?
童年的石头梦
1954年,韩书凡出生在沂蒙山区费县的一个农民雕刻世家。爷爷是一位民间雕刻艺人,会刻石碑、砚台、动物造型等等,受到家里的影响,小书凡从幼小的童年开始,便迷上了画画。村前溪边的青石板上,留下了他画的山、水、树,以及水中的游鱼。爷爷看到孙子如此喜爱画画,便让书凡同他一起睡觉,夜里,爷爷讲的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常常伴着书凡的幻想,进入他的梦乡。从这时起,他便经常到山上去收集这样那样的石块,一有空就盯着石块,想呀想呀,高兴了,便拿出自制的刻刀,“叮当”刻几下,爷爷在一旁拄着拐棍,边看边指点。……。
上学了,小书凡接触到一个崭新的天地,他开始画学校、老师、同学。画,成了他的日记。可是没多久,学校便不能正常上课,小书凡,也因家中困顿,不得不离开学校。
然而,一块块神奇魅力的石头,并没有在小书凡的心头消失。一天,他敲开了县一中美术老师的家门,鼓足勇气说:“俺爹让俺来,跟你学画画。”
1977年10月,高考制度恢复了,韩书凡只复习了一个星期的功课,便走了考场。
1978年2月,他接到了“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”的入学通知书。就这样,童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,他终于同石刻艺术结下了毕生之缘。
众里寻他千百度
一位美学教授在观看韩书凡的石刻展后,感慨地说:“韩书凡的石刻艺术贵在简,简得让石头自己说了话。”
是的,在韩书凡的作品中,简练的几笔,石头上便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造型,他雕刻的砚台:玉女静思、彩云追月、蟾光映苍松、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等等无一不具备简练的特征。然而,在简练的艺术特色的背后,又有谁知道,他付出的巨大心血呢?
1980年,韩书凡学成毕业后,谢绝了去地区一家研究所工作的舒适环境,毅然回到沂蒙山区他的家乡费县马庄镇,决心干出一番事业。从那以后,简约、古朴,便成了他多年来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。
1981年秋,韩书凡采得一块石料,爱不释手,连画了30多张图案,总不满意。一晃三年,他也画了整整三年,设计了上千个方案,均被自己推翻。直到1985年春,他干脆背着这块重7公斤的石头,借参加广交会时机周游全国各省,期待旅途中能触发他的灵感。在武汉,他信步登上黄鹤楼,极目楚天,心情怡然,能否将作品与黄鹤楼联系起来呢?几经冥思苦索未成。在广东的丹霞山、沙头角,佛山祖庙。均未获得理想的灵感。归途中,他仍不死心,又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,在游览灵隐寺时,傲然耸立的飞来峰把他惊呆了,他急忙拿出石料,对照观看,忽然灵犀一动,一块“飞来”砚在他心中浑然而就,这块“飞来”砚一问世,立即折服无数观众。
书凡不凡
正是以这样执着不懈的努力,韩书凡取得了一串串不平常的记录:他的作品已十几次参加广交会,并远销日、美、东南亚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,为国家换取外汇折合人民币达100多万元。他雕刻的燕子石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……
当韩书凡站在中国美术馆迎送着前来参观的人群时,有人问他:“小韩,此时此刻,你都在想些什么呢?”
韩书凡呆了,小时候跟着爷爷、爸爸摆弄石头,梦想当个爷爷、爸爸那样的石匠;长大了,真的干上这一行,便想着要在中国最高层的美术展览馆举办个人作品展;现在,我又开始梦想了,要是东京、纽约、巴黎都能看到俺沂蒙山人刻的石头,嘿……
瞧,这个韩书凡从小就开始梦想,而一个个梦又总能变成一个个现实,可他却偏偏在梦想实现之后,开始新的梦想……哦,这就是韩书凡,无怪乎一位画家在参观完他的石刻展后提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:“书凡不凡!”
《农民日报》 1988年6月18日 星期六 第四版
<<上一篇:中国美术馆开幕式前与李毅先生
下一篇:与凡子在泰山 >>